以人才升级撬动产业革新:重庆探索数据要素产才融合新路径

重庆,这座肩负西部数字经济桥头堡使命的直辖市,正以一场高规格的产才融合实践,回应国家“数字中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层召唤。9月20日,“人才高质量智启新未来”数据要素岗位开班仪式暨产才融合高层次研讨会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举行,本次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重庆市数据产业工会联合会主办。
与会人员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岸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岸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南岸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九龙坡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代表;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轻工职业学校等高职院校代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九龙坡区互联网界联合会、九龙坡区数字产业促进会、工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代表;中信建投、平安保险、中数科产业服务集团等知名企业代表;各类专家学者、学员代表逾200人参会。
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协同,以“岗位能力评价”为支点,破解数字经济时代“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
政策与实战双轮驱动:破解“人才荒”瓶颈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创新发展处程宇处长表示,“数据要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核心资源,人才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赢得全球数字化竞争的关键支撑。”原有的人才评价方式跟不上社会的高速发展,打破旧有人才评价方式迫在眉睫。
他表示,按照国家最新的人才政策“破四唯、立新标”,中心正通过“IITC人才培训体系”大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为数字中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目前,华为、比亚迪、北京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等上百家产业头部企业和数百家大专院校已与工业和信息化部IITC培训体系进行能力互信、评价互认,同时已经采用这种工信人才岗位能力评价,在企业和高校中选拔出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人。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化处左翊君处长指出,“重庆作为‘智造重镇’,依托两江新区云计算产业园、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加速数据流通,但复合型数字人才缺口仍是关键瓶颈。”重庆已构建起以两江新区云计算产业园、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为支撑的数据要素体系,但复合型数字人才短缺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积极对接人才培训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打造高素质数字人才队伍。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与人才体系建设深度融合,为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能。
重庆市数据产业工会联合会景江主席强调,我们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数融通、中数科(重庆)科创中心共同共建了产才融合赋能(西南)基地。该基地联合工信人才搭建了云端理论培训教育系统,并在南岸区建立了重庆市首个线下技能场景模拟沙盘演练中心。同时,已与华润、复星、比亚迪、长城天下、中数科等数十家在渝设立分支机构的单位建立了人才定向培养合作机制。
基地依托工信人才授权,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要素、数字化等前沿领域,开展产业人才定向培养与就业输送工作,以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要素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首创“测—训—就—数”四维培养引擎。该人才能力评价体系面向社会、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实施四维综合评价,通过工信人才岗位能力(高级)评价的人员,可申请入驻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顾问库与讲师库。
景江主席表示:“我们致力于构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闭环生态,通过技能竞赛、标准制定和校企协同等多种方式,努力破解人才供给侧困境。”
人才评价新机制:从“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唯论文”到“唯能力”
据悉,本次“数据要素岗位培训”的启动,标志着重庆在产才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这种围绕科技型企业人才能力评价的新机制,对企业,提供“用得上、留得住、能创新”的实战型人才输送机制;对高校,打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困境,推动校企协同与课程重构;对从业者,开辟一条不依赖传统职称路径的职业上升通道。
据了解,随着本次会议的落幕,重庆正逐步成为全国数据要素产才融合的“样板间”。而重庆数据产业工会联合会也将以自身行动,助力这条“产才互促、数据赋能”的道路走得更稳、更远,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