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推动核能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使命,通过科学化管理制度与前瞻性战略布局,构建起核能创新生态体系,为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以下是协会在管理机制与未来规划中的核心实践与愿景。
科学管理:扁平架构+专业协同,驱动高效创新
协会采用“理事会领导+专业部门”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打破传统层级壁垒,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理事会决策:由核能专家、企业代表及政策顾问组成,负责战略方向制定与重大项目审批,确保决策科学与行业前瞻性。
专业部门联动:
技术委员会:汇聚清华、中核等顶尖专家,主导SMR核心技术攻关,累计制定技术标准20余项;国际合作部:对接IAEA、NuScale Power等国际机构,推动技术引进与标准输出,海外项目占比达35%;公众推广部:运营“核能众筹平台”,年触达公众超1亿人次,科普转化率提升60%。
透明化运作:资金使用、项目进展通过区块链全程可溯,定期发布第三方审计报告,公众信任度超95%。
管理成效:海南昌江“玲龙一号”项目从设计到投运仅用36个月(国际平均60个月),模块化建造误差率低于0.5%,成为全球效率标杆。
未来规划:三步走战略,打造零碳能源领军者
协会锚定2030年目标,以技术、合作、普惠为核心,绘制清晰发展路径:
1.技术纵深:攻克前沿,降低成本
目标:2030年SMR度电成本降至0.3元/千瓦时,媲美火电。
路径:
研发钍基熔盐堆、核能制氢等第四代技术,建设实验堆;
优化燃料利用效率,推动高燃耗铀钼合金燃料国产化率超95%;
推广模块化智能建造,工期再缩短20%,单堆成本降至10亿元。
2. 全球协作:标准出海,责任共担
目标:建成20座海外示范站,技术输出覆盖“一带一路”30国。
路径:
与Rolls-Royce、Rosatom深化合作,联合开发470MWe级核电站;
主导制定《国际SMR海岛应用指南》,推动中国标准获IAEA全面采纳;
在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家推行“技术+公益”模式,每座电站配套建设学校、医疗中心。
3.普惠生态:全民参与,共享红利
目标:吸引100万公众参与核能众筹,构建“人人可享”的绿色生态。
路径:
升级“核能众筹平台”,推出最低500元投资门槛,年化收益稳定6%-8%;
打造“核能积分体系”,投资者可用减排数据兑换教育、医疗等公益权益;
开展“核能科普进万家”行动,覆盖全国90%中小学,培育百万青少年“核能创客”。
社会责任:科技向善,温暖同行
协会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基因:
公益基金:每年提取项目收益的5%(约2亿元),用于偏远地区基建、弱势群体帮扶;
低碳行动:发起“绿色家庭计划”,目标2030年减少居民碳足迹30%;
应急响应:为灾害地区提供移动式SMR供电设备,保障民生能源安全。
理事长寄语
“科学管理是根基,前瞻规划是引擎。我们将以制度创新释放技术潜力,以全球视野开拓能源未来,让核能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共享’,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正以管理之“精”、布局之“远”,重塑核能产业格局,为“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公平书写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