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抚顺的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活跃着一群来自辽宁大学的本科生创业者。他们以抚顺地理标志产品“单片黑木耳”为支点,打造了一个名为“‘耳’润八方”的全产业链助农项目,探索着“优种植+精加工+趣分销”的一站式助农新路径,为当地黑木耳产业注入青春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地域发现点燃创业火种
项目灵感源于一次地域认知的碰撞。项目负责人,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辽宁大学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家乡人熟知的“东北黑木耳”中,品质上乘的抚顺“单片黑木耳”竟鲜为人知。这份地域宝藏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个人对生物农学的兴趣以及商科思维赋能农业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决心借鉴成熟IP的全产业链模式,以抚顺黑木耳为起点,打造一个可复制推广的农产品价值提升样板。
多学科融合,构筑专业团队
项目团队组建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初期以商科思维为核心,联合广播影视学院的播音主持、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同学,分工明确:策划、出镜、拍摄、剪辑、文案各司其职。随着项目推进,特别是在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后,团队不断壮大,吸引了生物技术、化学、食品工程、国际商务等专业人才加入,分别聚焦种植优化、精深加工、市场分销等关键环节,并组建了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和产品研发团队,形成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深度调研,扎根产业痛点
项目落地非一日之功:团队前期投入2-3个月进行扎实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用户调研:通过访谈和问卷,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偏好,形成的专业报告获得了抚顺县农业农村局的认可与采纳。
政府与企业对接:多次深度访谈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了解产业政策、数据与痛点,探讨地理标志认证申请及资源对接。
产业链实践:实地走访抚顺三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菌包培育和深加工生产线,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联合研发冻干锁鲜工艺,推动木耳脆片、口服液等新品中试。
田间地头问需:深入30余户农户家中,记录种植流程、风险与诉求,建立“农户需求台账”。创新性地设计了“保底价收购+利润分红”的合作模式,已与20户农户签订意向协议,并同步开展物联网监测设备使用等技术培训。
创新驱动,打造产业链闭环
“耳润八方”项目的核心在于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价值提升:
优种植:引入物联网技术监测,提升种植标准化与品质。
精加工:突破传统干制品,成功研发出黑木耳果冻,并设计出极具东北人文特色的包装。与三友农业合作开发的冻干锁鲜技术,为木耳脆片、胶原蛋白饮品、口服液等精深加工产品铺平道路。
趣分销:运用文化赋能和数字化营销。计划推出“黑木耳+二人转”联名包装等跨界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包括直播带货、传统电商、文旅体验)触达国内健康食品消费者、养生人群及俄罗斯、日韩等出口市场。团队已组建十人新媒体矩阵,为后续精准营销和品牌孵化奠定基础。
模式创新,带动农户增收
项目的商业模式清晰,价值主张明确。通过高品质产品、文化体验和便捷购买实现差异化竞争。收入来源多元化,涵盖产品销售、品牌授权、文旅服务及供应链服务。其构建的“保底价收购+利润分红”助农模式,直接面向抚顺当地500+农户,目标是显著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
青春汗水,浇灌成长之花
创业之路充满挑战与收获。团队负责人坦言,作为外地学生,初期本地资源匮乏;团队快速扩张时管理压力陡增,人员变动带来阵痛;对项目的高标准要求也带来了推进压力。但困难挡不住热情。最难忘的是团队成员在考试后包车前往抚顺调研,一路欢歌笑语,在田间地头首次尝试直播拍摄,将工作与探索的快乐融为一体。联系到政府部门、龙头企业以及专业指导老师(如董宁宁老师)时获得的宝贵支持,都成为团队前进的强大动力。
未来可期,志在产业标杆
目前,“耳润八方”项目已获得大创立项,并成功晋级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赛。展望未来,团队将重点推动新媒体运营与后端产品研发的协同,确保供应链稳定与分销机制高效运转。他们的愿景是成为黑木耳产业的标杆,将抚顺模式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农产品领域,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辽宁大学这群年轻学子,正用他们的知识、热情和创新思维,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助农兴农的生动篇章。
署名单位:(“耳”润八方·抚农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