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水窖-绿色乡村”小项目撬动大民生 托起乡村振兴“水”希望

二十五年的栉风沐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帮助千万乡村妇女和家庭从“饮水困难”走入“以水发展”的新阶段,也把无数动人的“她故事”,镌刻在山水之间、田园深处。
最近,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乡亲们见证了一场“水”的变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从2018年开始,历时8年,覆盖湖北、陕西、河南三省20个村庄的民生工程,以4017座卫生厕所、5处集中供水工程、2384个垃圾桶的“小切口”,撬动了1040万村民的“大幸福”:从“两块板、一个坑”的旧厕到水冲卫生厕所,从挑水浇地的辛劳到水管直通田园的便捷,从“靠天吃饭”的无奈到“水润产业”的丰收,乡村的方寸天地正因水而焕新。
六里坪镇的老人不再摸黑如厕,凉水河镇的柑橘亩产跃升五成,浪河镇的非遗神仙叶从“望天收”变身“流量叶”……一滴清水,润了田地,活了产业,更托起万千梦想。当基础设施的“里子”与百姓生活的“面子”同步提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画卷,正因“水”的流动而愈发鲜活。
水顺,则民心顺;水活,则乡村兴。这场以水为笔的民生答卷,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注脚”——小工程里见大民生,涓滴之间见真章。
六里坪镇:改厕改出乡村新图景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乡村振兴,民生为先。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一场“厕所革命”正以“小而美”的变革,改出乡村新面貌,更改出村民的幸福新生活。
曾经“两块板、一个坑”的厕所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配备蹲便的卫生厕所,不少村民为自家的厕所贴了瓷砖,安装淋浴器;曾经散养的家禽、浇地的水桶退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圈舍与直通菜园的自来水管道。77岁的周有莲推开贴着福字的新居,笑得合不拢嘴:“这都是国家给安排建的,老了老了,没想到晚年还能过上这样的舒心日子!”屋后,玉米抽穗、李子压枝,老伴儿从菜地摘回韭菜,直言:“以前浇水靠桶,一趟趟折腾;现在水管一拉,水就浇透了菜园子。”
68岁的华芳霞举着水管给黄瓜浇水,随手递来冲净的黄瓜:“过去摇泵压井,一桶水浇不了几棵菜;现在水管铺到垄沟,菜一会儿就喝饱!”更让她得意的是卫生间旁的“秘密基地”——圈养的家禽“咯咯”踱步,水一冲便干净如新。她直言,当初觉得“农村人没必要讲究”,可自从用上洗浴卫一体的卫生间,才真切尝到了甜头。如今,省出的时间用来遛弯看云,日子过得像世外桃源。
与华芳霞同龄的江安凤坐在三层小楼前摘毛豆,儿媳妇在门前洗衣池洗衣服,自来水哗哗作响。她指着菜园边的水井说:“以前挑水浇地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让水直通菜园,门前整洁了,心也亮堂了。”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高峰感慨:“这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深入调研需求后的‘里子工程’,实实在在让住户受益,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小厕所折射大民生。这不只是“方便”的升级,更是文明尺度的精准丈量。方寸之间,装着一家人的尊严——老人不再摸黑摔跤,孩子不再捂鼻而逃,一池清水把日子也净化得敞亮通透。从“将就”到“讲究”,从“隐秘角落”到“文明窗口”,改厕改圈改出的不仅是生活品质,更是观念的革新。
当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在乡村土地上交融,当“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一扇小门的开合之间,乡村振兴的宏阔江河,已悄然汇流。
改厕带来的清新之风,更悄然浸润了庭院内外。眼见着“文明窗口”亮堂了,村民们美化家园的热情如春潮般涌动。过去一脚泥、一脚粪,现在一脚花、一脚景。农家小院里的阿姨婶子们成了这场“庭院革命”的主力军。她们不再满足于泥土地面的尘土飞扬,一块块平整光洁的水泥地坪在欢声笑语中铺展开来。昔日坑洼的泥巴院,在妇女们勤劳的双手和巧思下,蜕变成干净整洁,生态友好的敞亮工程。“硬化庭院、扮靓家园”成了村里最热闹的新风尚。在“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带动下,妇女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家庭环境的“守护者”,成长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凉水河镇:旱坡地变身“致富源” 柑橘林浇出“黄金航线”
汉江北岸,丹江口畔,凉水河镇油坊沟村的千亩柑橘林在雨后泛起绿浪。果农杨万秀拧开灌溉井的阀门,清冽水流奔向枝头,水珠在柑橘间跳跃,映出一道彩虹。“过去挑水浇树,肩膀磨破皮也救不活旱死的树;现在水管一开,橘子喝上'舒心水',亩产涨了四五成!”她指着满山压弯枝头的果实笑道,丰收季还要雇人采摘,“日子更有盼头了”。
作为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农业大镇,凉水河镇曾因“看天吃饭”陷入困境:干旱时挂果少、果子小,甚至“一桶水吓炸果”,一年收入难抵支出。2019年“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落地,让山涧清泉通过管网爬上山坡,滴灌、喷灌随需而用。如今,橘农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水致富”,不仅行销全国,更远销俄罗斯等国,曾经挑水的肩膀托起了出口集装箱,旱裂的坡地长出了乡村振兴的“黄金航线”。
小水窖连着大江河,更连着世界的餐桌。它让“道阻且长”的乡村路化作“行则将至”的致富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写进村民的笑脸——方寸之间见真情,一池清水不仅浇透了柑橘林,更浇出了乡村产业从“将就”到“讲究”的蜕变。
浪河镇:水润山乡产业兴 “她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清晨5点,半山腰云雾缭绕,白鹭掠过神仙树密林,“刷刷”的采摘声与农家妇女的欢歌交织成曲。52岁的郭静站在林间,指着地垄边的灌溉水管笑道:“‘母亲水窖-绿色乡村’把活水引到田间,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的‘神仙叶’(忍冬科植物二翅六道木,又称短枝六道木)从此变成了‘流量叶’!”
作为湖北省级非遗神仙叶凉粉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郭静曾因用水困难而苦恼:“以前叶子一年采不了几茬就发黄,果胶少、颜色暗,口感差,不敢大面积种。”如今,稳定的水源让种植规模扩大,采摘频次提升,产品品质更上层楼。“水足了,心里有底气!”她带领村镇几十位姐妹,从原材料采摘到农产品制作,再到直播电商,形成完整产业链,收入翻番,日子越过越舒心。
“除了凉粉,我们还开发了面条、茶饮,未来要研发更多健康食品!”郭静信心十足。“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不仅润了田地,更激活了非遗技艺的“富民密码”——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交融,沉睡的技艺变身流量密码,女性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她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光芒。
一滴清水,激活一方产业;母亲水窖,托举万千梦想。神仙叶不再“望天收”,钱包鼓起“幸福账”,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正镌刻着“水润产业、她创未来”的生动注脚。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把基础设施的“里子”和当地百姓“面子”一起补齐,把“水”变成了时间、尊严和机会,从“吃水难”到“用水兴”,让千万女性从灶台走向产业链,从挑水人变成管水人、护水人,从小家庭融入大社会,让乡村换新颜,为时代绘就一幅“因水而新”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百事公司合作“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介绍】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于2000年启动实施“母亲水窖”项目,旨在解决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妇女和家庭的饮水困难问题,项目强调妇女参与和妇女为受益主体,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截至2024年底已帮助395万人提升饮水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农业。
2001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百事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母亲水窖”项目在水资源匮乏地区落地。为帮助乡村妇女群众和家庭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水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百事公司的支持下于2018年发起“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项目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8-2025年在湖北、陕西、河南17个村庄、1个街道、2个镇建设卫生厕所4017座,集中供水工程5处,垃圾收集站33座,安放垃圾桶2384个,开展宣传与教育培训153场次,发放宣传册52770余册,项目覆盖1040.15万人。项目发动妇女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同时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庭院建设活动等,这些举措激发了社区家庭的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享绿色乡村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