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上市公司 >

华体科技线上调研引机构热捧:数字能源战略清晰,超充+储能双轨推进

大众财经网 时间:2025-09-01 12:39:25 来源:东方财经网 作者:综合 浏览:


8月28日,华体科技(603679)以“超充加速度,华体新动能”为主题举办线上投资者调研活动,40余家券商、私募及个人投资者积极参与。活动围绕数字能源板块发展趋势及未来规划展开深度讲解,并对市场关切的业务布局、技术落地、业绩预期等问题进行回应,全面释放业务发展信号,助力投资者深入理解公司数字能源业务的核心价值与增长逻辑。

核心亮点:华为生态协同+全链能力,构筑超充领域高壁垒

作为华为数字能源生态伙伴中唯一落成全球最大兆瓦级超充站的企业,公司核心优势如何与华为数字能源形成精准互补,在调研中被重点解读:一方面依托华为核心技术赋能,联合研发液冷超充联合方案,搭配全液冷超充智慧工厂的量产能力,可支撑大规模项目交付,实现技术与产能协同;另一方面,公司凭借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资质、电力施工总承包资质,能实现超充场站“规划-建设”全流程覆盖,建设速度较行业快30%,达成设计与建设协同;同时公司还联合华为开发数字孪生运营平台,并联动金融机构提供厂商金融服务,解决“建站-运营-资金”全环节需求,实现运营与金融协同。

公司副总裁刘毅表示,此前北川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对应9100万元订单)的成功落地,已充分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近期新签约的两项大型超充项目,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为公司巩固在超充领域的市场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动回应:大关键方向回应市场关切,明确数字能源发展路径

1、业务战略:双轮驱动,数字能源成重要增量

针对投资者关注的“业务转型与主营业务取舍”问题,公司明确表示将坚持“智慧路灯+数字能源”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持续深耕智慧路灯领域,通过柔性特钢一体式滑槽杆、自泳防腐等行业首创技术构筑壁垒,投建自动化生产工厂引领行业发展,强调智慧路灯仍是智慧城市新场景重要入口;另一方面,抓住数字能源(超充+储能)爆发机遇,以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为支点,在锚定重卡超充、乘用车超充布局的同时,积极切入海外储能、国内工商业储能及电网侧储能市场,形成“超充+储能”协同增长的多元支撑格局。

同时,公司与地方政府平台的“合资共建+运营”模式成效显著,目前合资公司已新增充电储能业务,既带动公司产品工程业务,又加速超充项目推进,未来将继续扩大该模式,实现政企共赢。

2、业绩预期:重卡大省加速复制,三四季度有望迎拐点

关于中报亏损及后续业绩展望,管理层给出积极回应:北川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验证的“技术-建设-运营-金融”模式已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后续将联合华为在新疆、内蒙、河北等重卡聚集省份加速推广,叠加近期新签约的超充项目,预计将对三、四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形成有力支撑。

此外,公司透露将适时参与部分超充站投资,依托稀缺的场站资源获取长期现金流;新项目建设周期参考北川项目(约3个月),将高效推进落地。同时,公司不仅提供超充场站一站式服务,还通过专业运营公司开展自营业务,两类业务协同提升综合盈利能力。

3、技术落地:液冷超充技术领跑,多场景渗透打开增长空间

在技术转化与应用层面,公司的技术硬实力与场景拓展能力成为核心看点。管理层表示,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且已实现高效转化:凭借智慧路灯领域积累的研发能力,已延伸至数字能源业务,相继开发超充运营平台、光储充平台,后续还将推出储能虚拟电厂等能源管理平台,通过项目落地反哺业务发展。

其中,液冷超充技术迭代与场景渗透成效尤为突出:公司已相继推出1000kW直流充电堆、800kW全液冷直流充电堆等重磅新品,不仅支持800A液冷超充及跨机型并机技术,还可适配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技术硬实力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抢占超充赛道先机。当前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加速提升,补能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而兆瓦级超充作为重卡与高速公路补能的关键基础设施,已成为新能源交通的核心支撑,华体科技依托华为技术生态及自身制造、交付能力,正加速切入这一千亿级市场,有望在行业格局重塑中实现突围。

与此同时,液冷超充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除重卡领域外,还广泛用于乘用车快充站、高速服务区、公交及出租车充电领域,随着场景持续丰富与落地,未来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调研中还明确,公司数字能源业务并非仅聚焦超充,储能业务已同步布局:公司围绕海外储能需求、国内工商业储能及电网侧储能电站三大方向积极推进,力争构建“超充+储能”协同发展格局,为长期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体现了市场对公司数字能源业务板块的高度关注,也清晰传递了公司的发展战略,更以扎实的项目进展和明确的业绩规划回应了市场关切。随着超充项目持续落地、储能业务逐步起量,公司双轮驱动的增长路径将更趋稳健,有望在数字能源赛道快速增长,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


来源:东方财经网



  •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